在我们记录的几十本回忆录中,有一本特别打动人心。这是一位40岁的男士委托我们为他的养父母制作的,他希望通过这本回忆录,记录下养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,也记录下自己从迷茫到感恩的心路历程。

一个不经意的发现
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:“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父母亲生的,是在上初中的时候。”
从小,他就发现家里相册中没有自己刚出生的照片。每当他问起,父母总是含糊其辞,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,没钱照相。他也就没有多想,毕竟在那个年代,很多家庭都没有给孩子拍摄出生照的习惯。
直到初中二年级的一天,张先生在整理父亲的文件时,无意中发现了一份收养证明。那一刻,他感觉天塌了下来。
“我记得自己拿着那张纸,手在发抖,心里乱成一团。”张先生回忆道,“我不敢相信,也不愿相信,但那份文件清清楚楚地写着我是被收养的。”
崩溃与质问
带着满腹的疑问和委屈,张先生质问了父母。在他的逼问下,父母终于道出了实情:他是一个弃婴,被遗弃在医院门口,当时只有几天大,身患先天性心脏病,随身只有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出生日期和一句话:“家贫,无力医治,望好心人收养。”
“我当时感到无比崩溃,”张先生说道,“尤其是在得知自己竟然是个弃婴后,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被亲生父母所不爱的痛苦,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。”
更让他震惊的是,父母告诉他,他刚被收养时身体非常虚弱,需要做心脏手术。父母不仅没有因此放弃他,反而变卖了家里唯一的房子和地,用钱给他做了手术,然后一家人搬到了亲戚家的小土房里住了好几年。
反叛与迷茫
知道真相后的那几年,张先生过得很痛苦。他开始变得叛逆,对养父母冷言冷语,有时甚至故意惹他们生气。他想,反正我不是他们亲生的,他们爱我也是假的。
“我常常一个人藏在被窝里哭,”张先生说,“我想知道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抛弃我,他们是谁,在哪里,现在过得如何。我甚至幻想有一天他们会来找我,告诉我抛弃我是无奈之举,他们一直在爱着我。”
在高中时,张先生曾秘密前往寻找他的生父母,尽管他明白成功的机会非常渺小。他来到一所废弃的医院,查阅了旧档案,但结果毫无收获。这次经历令他倍感失落,也让他意识到,或许他永远都无法揭开自己的血缘之谜。
转变与醒悟
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张先生上大学后。离开家的日子里,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思念,什么是家的温暖。每次回家,看到父母为他准备的一桌子菜,看到他们因为他的归来而满脸喜悦,他的心开始软化。
“有一次我发高烧,是室友送我去的医院。当我躺在冰冷的病床上时,我突然特别想家,特别想爸妈。”张先生回忆道,“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血缘关系并不能决定亲情的深浅,真正的父母是那些陪你走过风雨、不离不弃的人。”
毕业后,张先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与父母的关系也日益亲密。看到父母因年纪渐长而逐渐佝偻的身影,他下定决心要好好报答他们,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与感激之情。
回忆录:爱的见证
四十岁那年,张先生找到了我们,希望我们能帮他制作一本回忆录,记录下养父母的故事和他们之间的亲情。
“这本回忆录,既是为父母写的,也是给自己写的,”张先生说,“小时候我执着于要不要找自己的亲生父母,现在我想明白了,我的养父养母就是我的亲生父母,他们对我有再生之恩。”
在撰写回忆录时,我们对张先生的父母进行了深入采访。他们讲述了当年收养他的经历,描绘了为他治病时的艰辛,并分享了看着他成长的喜悦。父亲说:“虽然他并不是我们的亲生孩子,但从我们把他抱回家的那一刻起,他就是我们的孩子,我们从未把他视为外人。”
母亲泪流满面地说道:“他年纪这么小就被抛弃,我们无法想象他经历了什么。我们只知道要给予他更多的爱,让他忘记曾经的痛苦。”
血脉相连不如心灵相通
这本回忆录最终定名为《爱的传承》,封面展示了张先生与父母的合影,背景是他们共同生活了数十年的老房子。书中不仅记录了父母的口述历史,还有张先生自己对成长的思考,以及许多珍贵的家庭照片。
在这本回忆录中,写作阁想向大家传达一个观点:血缘关系不如心灵相契。
张先生在序言中写道:“虽然他们并非我的亲生父母,却给予了我比亲生父母还要深厚的爱与关怀。他们不仅赋予了我生命,还教会了我为人处世和爱的方式。这才是最宝贵的亲情。”